很久沒更新我的部落格了~應該是說已經怠惰很久了!基礎功本來就不夠扎實的我,停了這麼久。拍照的時候很多該注意的都沒注意,例如:安全快門~~,導致很多都糊的,唉!真的不能偷懶!所以當天晚上又被唸到臭頭。
這次參加吳老師所開的旅遊人文班~聽起來很好玩!可是才第一次的實習課就累到不行了!雖然說這是個很好減肥的機會但是未免也太熱了吧!!天啊~~好熱喔!想到後面還有五次......
旅遊人文班第一次的外拍在新竹市東門城附近,當天拍照的路徑從新竹火車站,東門大溝,東門城,再來就到了最後集合地點新竹市國稅局。
更多的照片, 請看 這兒
第一站新竹火車站
新竹火車站算是歷史悠久的古蹟,新竹市國定古蹟(原省定古蹟)新竹火車站建於西元1913(大正2 )年,是台灣西部縱貫線上現存日據時代長老級的火車站,與台灣總督府、台北新公園內博物館屬於同時期的巴洛克風格西式建築。
(資料來源:http://news.epochtimes.com/b5/7/4/20/n1685043.htm)
看照片囉!
#1 新竹火車站舊照
#2
#3 旅客剛到站下車
#3 沒有人的時候感覺就少了點什麼
#5 有人在等火車,感覺就跟上一張不太一樣
#6 太陽真的很大
#7 同學好認真喔!
#8 我也來一張不同感覺的 "動與靜"
#9 火車的某個結構,感覺很像一扇門
#10 火車站裡面的鐵窗
\
#11 透過月台的看板看到反射的時鐘
#12 下一站會是去哪裡呢?
#13 利用火車站裡面的鐵架當框框
#14 火車上的某各結構
#15 這一對兄第不知道在看什麼 (應該是在想什麼時候可以收工回家)
下午吃過午飯休息一下,下一站東門大溝(新竹護城河)
新竹護城河(東門大溝)親水公園位於東門圓環往文化街方向,為新竹市中心重要的歷史空間,從林森路至中央路長600公尺、寬約56公尺的護城河(東門大溝),從2000年開始規劃設計,成為新竹市的新八景,草皮與流水讓市民更能體會親水的樂趣,加上沿岸的樹木、植栽以及兩處小型的階梯劇場提供民眾戶外表演,讓新竹護城河(東門大溝)親水公園成為新竹市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新竹護城河(東門大溝)與各城樓皆設有吊橋一座,雖然目前已失去防禦功能,但在成立新竹護城河(東門大溝)親水公園後,更是在觀光價值與歷史人文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資料來源: http://dep-tourism.hccg.gov.tw/ch/1931/SG/24920/T1931.html)
#16 熱歸熱~下午在河邊還有一點微風感覺還不錯!
#17 橋蹲上的鐵欄杆,拿來當框景
#18 這個是誠品書店某個廣告看板上得某個角落。我還滿喜歡的。
#19 坐在河邊休息,剛好看到一群年輕人走到河中央
#20
#21 納涼~~
#22 古物
#23 東門大溝兩旁有很多老樹,樹皮與光影
#24 樹皮與光影
#25 父女兩在餵魚~真是愜意
#26 同學不要在樹下聊天,上面很多鴿子
#27 可能是東門大溝的路燈,看起來像一顆心
#28 最後實在是熱到受不了,跑道旁邊釣娃娃機的商家休息,搞笑的監獄兔
#29
#30 很多地方都看得到的投籃機.
#31
#32 這幕是我當天覺得最有趣的畫面,雖然是偷拍的可是真的滿有意思的.原來上了年紀的人對新奇的事物也是滿好奇的。
#33
中場休息~~到東門城集合,攝影班同學坤賢他們家的"布丁",好可愛喔!
而且好厲害,會坐下,會轉圈圈,會謝謝!
#34
#35
#36
可愛的狗狗看完了~~為了擠出作業只能努力繼續拍照
東門城(竹塹城)
竹塹城迎曦門位於新竹市東區,竹塹城(新竹古名)是台灣北部第一座石磚城,曾經是北台灣大甲溪以北的政治經濟中心,於西元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以莿竹圜植為城,而東為迎曦門(東城門)、西為挹爽門、南為歌薰門、北為拱辰門等四座城門;因日據後因實施都市街道計劃,並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至今唯一還留存的東城_迎曦門已被列為二級古蹟,周長約為2700公尺,半圓栱型的門洞為泉州白石所砌成,重檐歇山式的城樓與壕溝一起守護著竹塹城;西元1999年迎曦門(東城門)廣場在文建會以歷史空間美化案補助經費下完成改造為市民廣場,並將迎曦門(東城門)命名為新竹之心,是新竹市人的精神堡壘。吊橋長約8.3公尺、寬1.6公尺,民眾可在信義路兩旁對應的橋頭看見。
#37
#38
#39
#40 老樹的樹根
#41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