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本年度國內最受注目的車型, 應該就是11代國產Corolla Altis, 與以往不同的是, 本次改款採用與歐規車型相同的設計, 個人覺得歐規車型比美規車型穩重且俐落, 美規太過前衛外放, 可能不太受國人中高年齡層的喜愛.

美規(引用自 TOYOTA gallery)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歐規(引用自 TOYOTA taiwan gallery)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有幸參加這次01與和泰汽車所舉辦的All New Corolla Altis 新車試駕, 由於得從新竹北上, 於是報名下午場次, 不用太趕( 如果新竹有試駕最好, 可惜從來沒有過 )


一到濱江街(這地方來過很多次), 一下交流道旁邊就是 TOYOTA 國都濱江廠, 而一停好車, 馬上由活動人員詢問並進入會場(第一關得拍照並於 FB 打卡, 標註TOYOTA國都濱江廠才有紅包x1).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現場提問


進入會場後, 馬上開始今日作戰會議, 喔..不!是 All New Altis 簡介以及 01霸子林編輯試駕心得分享, 同時也詢問了以下幾個網友於論壇上一定想發問的問題, 就讓小弟來發發聲吧.


1. TOYOTA Altis 針對對手 Super Sentra 高階配備4氣囊有何 comment ? 是否會推出4~6氣囊應戰?
行銷企劃人員回覆:Altis 高階配備 VSC(ESP)車輛動態穩定控制系統(Super Sentra全車系並無此主動安全), 且加上TRC循跡防滑以及 ABS+EBD+BAS和 BOS等主動安全, 相信至少有一定水準的安全性, 至於4氣囊, 當初產品規劃時, 依照以往經驗跟市場調查後, 發覺購買人數相對稀少很多, 而製作4~6氣囊的車款其成本將攤提到其他各型車輛中, 加上現今大多人購車皆以預算為前提的考量下, 會影響其主力車款販售, 因此這部分沒有規劃.

後續加上:但若市場真有需求, 日後有可能會出類似 Hybrid-G Option 搭配4氣囊的車型, 這就得看消費者的買氣要往哪邊飄了.

2. 01針對中型房車集評, Altis 在煞停距離相對於其他車型有水準演出, 請問是否制動能力有所變更?
據01編輯霸子林說明:有可能是這款煞車來令片材質有變更, 才能達到他們實測中煞車距離最短的實驗, 但原廠提不出確實數據, 因此只能從實測推敲.

3. 為何這次集評沒有 Super Sentra 以及 LUXGEN 5 Sedan?
答:車廠不給車, 要測也沒的測. (果然戰略就是要步步為營)


問了這許多, 相信認可的人還是會認可, 不同意的還是不同意, 但不管如何, 至少有讓想知道的人知道當時狀況, 小弟盡力了!至於後續是否會有 PK, 這肯定有, 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畢竟是對手中的對手阿, 等市場上這些車型多的跟螞蟻一樣, 隨便去街上找兩台, 要怎麼P, 怎樣K都沒問題.


不過, 那時候大概大家在街上都已經看到無感了吧!

會議行前說明


各位, 今天這 6輛Altis, 如果沒買...你知道會有什麼下場吧...(大誤)其實是霸子林分享 Altis於五指山的山路駕駛經驗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尤其提到 Up Shift控制系統, 能於高轉速時摒棄原本 CVT的流暢(另一種講法叫做無加速感), 模擬傳統變速箱的檔位切換, 讓駕駛者有直覺上的加速感. 特別提到5500 rpm~6500rpm時, 的確會讓時速在此區間內再上去. 應該是修改程式換檔的timing.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以下為介紹 All New Altis的優點以及強項, 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圖說故事, 一目瞭然, 就不在多做說明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膝部空間是這次改款重點, 放大到2700mm軸距, 真的是讓後座膝部空間舒適許多, 引擎以及懸吊與10.5代相同, 雖然說明懸吊有所強化, 包括修改懸吊繫統彈簧, 減震桶桶身強化, 但...個人感受不太出來, 應該是我資質駑鈍, 也或許沒上山路是個遺憾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LED頭燈, 尾燈以及高階Z,尊爵版搭配 VSC/TRC 等主動安全配備, 這要拍拍手, 至少針對主動式安全跨出小小的一步, 當然全車系標配是最好的.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其他內裝以及便利配備以及各車型標配, 還是要提一下那尊爵版的八向電動座椅以及電動腰靠, 對於身體腰骨欠佳, 或是需要長途駕駛的人有莫大的幫助. 幸好大家都去搶 Z版, 才讓我享受到這好物...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開始試駕


本次試駕版本為高階的Z版(藍)以及尊爵版(白/銀), 都配備 VSC/TCS等主動安全配備, 路徑直接由濱江上高速公路到林口長庚大學後, 再換手開回濱江旁的公園合影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前導車可能為了顧及每組成員, 所以稍微慢了一些, 這些熱血的駕駛早就大腳油門先到了目的地, 看來是大家都想體會 5500~6500rpm Up Shift 的加速感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同車的同伴對於 ALTIS的各種便利性裝備以及內裝讚譽有佳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油耗就不用太在意, 上一場的人肯定都是大腳拉轉要不就是手自排降檔玩 Up Shift, 所以有這種油耗, 一點都不意外. 這張主要是想看看時速約100km/hr時, 轉速約1800rpm左右, 省油就是這樣來的!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後方追兵跟很緊, 爬林口坡還算輕鬆如意, 如果想要加速, 直接切到 +/- 手自排, 自己降檔加油門比較方便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押車殿後的Camry Hybrid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看看LED尾燈以及第三煞車燈的造型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快馬加一鞭, Z版的後鴨尾(內有第三煞車燈)以及後保桿(以碳纖維飾版包覆)讓Z版有些許跑格(但動力還是一樣, 純粹讓自己感覺良好)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其實試駕的人都笑容洋溢, 還有帶媽媽一起來賞車(其實, 私下覺得很感動, 尤其一路上攙扶以及小心翼翼的情境)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一路歡笑聲中, 就讓我們直接開回家吧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Z版前保桿若要認真說起來, 有一絲絲模仿 LEXUS新家族語彙的樣子, 霸氣外露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過7-11而不入, 天氣炎熱, 口好渴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大家都追上來了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內裝


整體一覽, T型設計, 可讓正副駕駛座位腿部空間放大, 避免影響膝部與中控之間空間過小有所摩擦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由駕駛座方向盤看去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車門邊以霧銀和鍍鉻材質點綴, 比以往用老氣的木紋飾版相比, 實在好多了, 個人性喜黑白銀冷冽風格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由於車門把手的造型, 會讓前方控制鈕被遮擋, 幸好後視鏡調整鈕不在此處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上冷氣出風口, 中為後視鏡調整, 頭燈角度調整以及停車感應雷達(這台是展示間內的豪華版), 若是Z/尊爵版則是 LED頭燈(尊爵版另外有自動感應啟閉), 以及右邊按鈕為 VSC on/off開關


腳踏板以及懸浮式油門踏板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後行李箱以及加油門開關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地板有腳踏墊固定扣 (不過這展示間內放的怎麼大小對不太起來, 還是展示間腳踏墊是有放就好?)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尊爵版有8向電動座椅以及電動腰靠, 除此以外, 其他版本都是手動調整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燈光控制撥桿/前後霧燈控制鈕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自動感應雨刷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定速裝置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Push Start 引擎觸控啟閉系統, Smart Entry免鑰匙車門啟閉系統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Z/尊爵版中央為自發光雙環式儀表板, 中間為 3.5吋大型TFT MID車輛資訊顯示幕, 其餘車型為三環式藍光儀表板, 這風格營造的不賴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Super CVT-i 變速箱, 加上Up Shift控制系統以及手自排功能, 可模擬七速


中控下方有12V電源插座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整個中控台以 T字造型為主, 輔以類碳纖維飾版, 以及鍍鉻和霧銀材質點綴, 雖無傳統一體式成型的美觀, 但若換上觸控式幾合一等螢幕, 也具有一定風格


單CD MP3主機, 附有USB/AUX in 音源輸入, 下方為單區恆溫空調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方向盤左邊為控制以及音量調節, 下方為source切換, 右邊DISP按鈕可控制不同資訊顯示, 3/9點鐘方向盤有做一凹槽設計, 握感不錯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排檔座後方有兩個置杯空間, 外以鍍鉻材質點綴, 夠大, 也不會受中央扶手影響


內有類似星形的杯墊, 方便拿取高度不高的飲料, 很貼心的設計


中央扶手下置物空間有兩層, 但不可前後移動, 放上 Note2 空間還是有點小, 但一般iphone等則沒問題


第二層深度不錯


乘客座車門邊造型也走科技風


中控輔以類碳纖飾版, Z版則用黑色鋼琴烤漆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中間為雙模式天窗控制(前後全開或上下), 閱讀燈以及眼鏡盒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副駕駛座一覽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要說老氣, 其實還好, 看看細節就可以稍微釋懷, 加上大量使用半軟質塑膠, 與歐系軟質塑膠還是有差別, 厚度有差.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副駕駛座座椅為手動調整, 但支撐性以及座墊乘坐品質還不賴


馬鞍座中間的質感, 其實蠻好的, 沒有木紋飾版, 科技且俐落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兩側高音喇叭+原本4支門邊喇叭共六支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車門把手質感以及門邊壓花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一貫的日系鉸鍊, 大概都無法向歐系車門般粗勇




後座空間一覽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無後座出風口, 可惜, 地板為類果嶺式平坦地板, 讓中央第三人乘坐空間可提昇不少


後座三座椅皆為三點式安全帶, 中間扶手有置杯空間, 但無 ISO FIX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後方三座椅皆有頭枕, 且座椅可6/4分離, 與上一代不同, 大大提昇行李箱以及後座空間的利用性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副駕駛座行李空間僅單一層, 但夠大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車門邊機構

外觀


這次最大改善應該是動感年輕化的外觀, 採用歐系路線, 多俐落線條以及簡潔設計, 前方以Keen Look作為設計主軸, 亦即帶有U字圓弧曲線的橫柵水箱罩, 讓線條向車側延伸塑造出環繞感, 此為展示間經典款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其中頭燈組線條與水箱罩進行整合(MAZDA CX-5也有類似設計), 並在收尾處上揚


鍍鉻水箱護罩向前集中於廠徽的引擎蓋, 讓整個外觀具有凌厲感(Z版為燻黑)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前保桿融合倒梯形下氣壩且前後呼應, 強化了運動氣息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搭配16吋鋁圈, 輪胎尺寸:MAXXIS MA307N (205/55 R16)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Z版外觀, 搭配 LED 近頭燈, 鹵素遠燈, LED日型燈, 日常行車還頗有英氣, 水箱護罩飾條改為燻黑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尊爵版外觀, 除去空力套件, 與Z版相同, 但水箱護罩飾條改為鍍鉻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Z版外觀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尊爵版外觀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尊爵版外觀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Z版外觀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頭燈由上往下看去, 這頭燈玻璃轉角的弧度很優美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Z版外觀


尾燈也具備 LED以及導光條, 線條設定紅白呼應, 且角度優美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日行燈/LED 頭燈 online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B柱到C柱造型, 車門跳脫以往平直的延伸, 而是具備上揚的角度, 加上鍍鉻水切, 也有呼應車頭上揚的意思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車尾一覽, 兩顆倒車雷達, 後霧燈, 反光片, 特別是其倒梯形造型與車頭有前後呼應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空間為 470L, 但後座座椅可往前放倒, 讓空間可更佳利用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車側有鍍鉻飾條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左右後視鏡附方向指示燈, 另外此處與尾燈有類似 LEXUS導流鰭以降低風阻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頭燈角度很銳利, 靈魂之窗很重要, 車廠都會在這上面做文章.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這一代 Altis 的外觀設計, 真是讓人難以移開目光!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產品規格


車身尺碼 :
11代 Corolla Altis 長/寬/高為 4,620mm/1,775mm/1,460mm, 軸距則為2,700mm.

相較於現行車款在車長增加了80mm, 車寬增加15mm, 軸距則拉長100mm, 加上前椅背削薄, 後座空間進一步提升.

引擎 1798 cc 直列四缸DOHC/Dual VVT-i引擎
最大馬力 140 ps/6400 rpm
最大扭力 17.6 kgm/4000 rpm
加速0 ~ 100 km/h 9.8 秒(拜 Up Shift 高轉速電腦程式變更所賜), 進入10秒俱樂部
平均油耗 最佳19.4 km/L (美規測試規範)
百公尺煞停距離 39.8公尺, 耗時2.9秒
參考:角逐市場王座 國產中型房車集評

試駕完畢


試駕完畢後, 全部至大佳河濱公園合照留念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SG : 糖可可, 抱歉, 拍得很少, 因為車子都拍不完了. 重點還是要先把車給拍完再說. (第二關得拍照並於 FB 打卡, 才有紅包x1).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大家似乎都很高興. XD~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不用等紅綠燈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我們直接在公園就先辦車聚了. XD~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再不久的將來, 這台車又將陪伴國人好幾年的時光...
按這裡檢視外部圖片


參加COROLLA ALTIS口碑試駕會心得分享!

結語



人的選擇, 決定車的款式.

至於選擇了什麼車款, 都是在一切依照自我評量下(預算<--最大原因, 省油, 馬力, 操駕, 外觀, 內裝, 安全, 空間等等) 所做出的決定.

11代 All New ALTIS 的外觀設計, 內裝質感比之前好很多, 車頭造型似乎在跟隨著 LEXUS 腳步, 但又收的內斂些, 這部份頗受好評!

中控部份其實用的材質不差, 只是少了觸控螢幕讓人家覺得老氣, 部份用了類碳纖飾版點綴, 拍照往往會遺漏這部份, 另外採用大量半軟質塑膠於中控以及車門版, 有進步 (但跟歐系的軟質塑膠還是有差別的)

動力如同以往, 一貫日系車傳統, 起步輕快, 個人覺得120km/hr以下加速順暢, 想測試 Up Shift 控制系統, 可惜拉到5500rpm 因為前方有車流就鬆腳了, 前檔據原廠說明為隔音玻璃, 加上引擎隔音棉孔洞極小化, 讓前座隔音有相當進步, 但針對輪胎以及下方底盤等噪音還是稍大, 換個輪胎或許有改善.

後座邊窗隔音膠條跟以往一樣都是單層, 所以時速一高噪音還是無可避免. 拉轉時, 引擎聲哀號聲也不小 (不會有人說聲浪很好聽吧). 畢竟這是一台適合代步的車種, 總不可能面面俱到, 除被動式安全 (市場上大部分國產車應該都半斤八兩) 還是會被長期關注外(氣囊數).

煞車制動性比以往好很多, 要提一下.

在一連串的試駕後, 國民神車名不虛傳, 算是相當稱職的代表.

PS : 老實說兩個小時要兼顧拍照間試駕, 連喬個位置後馬上就要結束活動, 只能說:大家都是神, 大家辛苦了!

看在打了這麼多的份上, 希望按個讚要求不過份吧!

誰叫這種活動都要叫人按讚做評比, 朋友不多的, SG照片不多的不就直接出局, 誰還管你內容打得是 ALTIS還是 Super Sentra阿!



(chujy) 其他賞車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ujy 的頭像
    chujy

    Jessicalee與Vincent的攝影世界

    chu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